“窩囊爬山”乘電梯登頂,“窩囊漂流”在淺灘悠游,“窩囊蹦極”選減速模式…… 最近,一種主打“舒適至上、拒絕遭罪”的旅游方式,正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新潮流。
沒有“必須打卡”的執念,沒有“累到斷腿”的狼狽,“窩囊” 二字看似自嘲,實則是當代人對“旅游本該取悅自己” 的直白表達。用自嘲的方式表達自我,用輕松的姿態面對壓力,窩囊旅游不僅是對傳統硬核旅游的溫柔革新,更體現了當代人對 “輕松快樂” 的追求。那么,如何借助這股熱潮為文旅發展注入動力?需以巧妙對策挖掘其潛在價值。
在地特色作料,烹出獨家風味。“窩囊旅游”要避免同質化,就得融入地域特色,打造獨一無二的體驗。各地可深度挖掘本地的自然與文化資源,將“窩囊”理念與特色元素相融合。比如,浙江莫干山結合當地的竹海資源,推出“竹海懶人步道”,步道平緩寬闊,每隔一段就設有竹制休息亭,游客可慢悠悠漫步竹林,聽風吹竹葉沙聲,累了到亭中歇腳,喝杯當地竹葉茶,盡情享受這份獨特的“窩囊”愜意。五一期間,日照劉家灣趕海園園區考慮到部分外地游客難在短時間掌握趕海技巧,特意策劃“龍王獻寶”演藝活動,工作人員現場撒3000斤蛤蜊,以此提升游客的收獲感與體驗感,讓“窩囊”的趕海之旅更具海濱特色。
群體需求為鏡,照出多元服務。“窩囊旅游”不應只局限于年輕人,還應滿足各個年齡段人群的需求,要針對不同群體特點,提供多樣化“舒適方案”。如,福建武夷山給親子家庭的“窩囊方案”就很貼心。九曲溪竹筏漂流時,景區為孩子準備“自然觀察包”,內含放大鏡、昆蟲圖鑒等工具,家長無需費力劃槳,只需陪孩子在平緩筏程中觀察兩岸植被,船工還兼任講解員,讓研學在輕松氛圍中完成。老年群體需求同樣不容忽視,日照五蓮山風景區在登山沿途每隔一段距離設平緩休息平臺,平臺采用防滑材料鋪設,且安裝牢固扶手,方便老人隨時停歇,部分陡峭路段配備登山纜車,讓老年人無需過度消耗體力,也能舒心享受登山樂趣與山間景致。
科技手段為翼,飛向質感體驗。“窩囊”不代表體驗粗糙,科技能讓舒適的旅游體驗更具質感和新意,借助智能設備與數字技術,可在降低游玩難度的同時增添趣味性。江蘇周莊推出 “水鄉懶人導航”,游客下載相關APP,便能獲得精準路線指引以避開擁擠路段,APP 還會推薦人少景美的小眾景點和適合休息的茶館,累了可直接呼叫景區電動代步車,輕松游覽古鎮小橋流水。面對萬平口景區游客激增帶來的交通壓力,日照以科技賦能提升“窩囊體驗”,景區啟用無人機開展“空中執勤”,通過高空視角實時監測車流變化并精準疏導,提高了交通管理效率,確保游客往返順暢,讓“窩囊旅游”在舒適之外,更添現代文旅的智慧溫度。
說到底,“窩囊旅游”走紅,不是大家變“懶”了,而是對旅游的期待變了。當景區不再一味要求游客“挑戰自我”,而是用心提供符合不同人需求的舒適體驗,就能在“輕松治愈”中創造長久的文旅價值。融入地域特色、滿足多元需求、借助科技手段,“窩囊旅游”定能從網絡熱詞,真正成為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點。(竹影清風)(圖片源自網絡)